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,有一个中国小伙子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物理学。
他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杨振宁先生,也不是邓稼先先生。
他的名字,叫做袁家骝。
袁家骝
——他是
袁克文的儿子
。袁克文大家或许不知道,但袁克文的父亲,大家一定很熟悉,他便是袁世凯。
袁家骝是袁世凯的亲孙子
,也是美国
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博士
,还是美国著名科学奖项——
古根海姆奖金的获得者
,他
参与制造了人类第一台高能质子加速器
,他
展开剩余84%首次证明了强子共振的存在
。
“皇帝”爷爷袁世凯,“文学家”父亲袁克文,“物理学家”孙子袁家骝。这样一个祖孙三代的组合,在中国历史上,恐怕是绝无仅有的。
袁家骝先生出生于1912年,袁世凯称帝的时候,袁家骝只有仅仅3岁。
当时,袁家骝的“文人父亲”一时兴起,写下了“绝怜高处多风雨,莫到琼楼最上层”一句诗。这句诗的意思是,“太高的地方风雨很大,别爬那么高!”
袁世凯认为袁克文这是在影射自己准备称帝,所以非常生气,将袁克文软禁了起来,并将袁家骝母子俩送回河南老家。
这虽然是一种“贬斥”,却阴差阳错地让母子二人躲过了“称帝风波”的影响。
更有意思的是,袁家骝先生这位
「大物理学家」
早年的时候,上的竟是一所教会学校。
1925年,时年13岁的袁家骝入读了天津南开中学,月余之后,转入了英国教会在天津创办的教会学校。在这里学习了数年之后,1930年,接受教会教育的袁家骝却考进了燕京大学物理系。1932年,他又继续攻读燕京大学的物理学研究生,并最终在1936年抗战爆发之前,考进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。并在美国,结识了钱学森和杨振宁先生。
1940年,袁家骝先生结识了吴健雄女士,两人于1942年结婚。吴健雄女士人如其名,巾帼不让须眉。吴健雄女士参加过创造出原子弹的“曼哈顿计划”,不少物理学家认为,吴健雄女士的科学成果,足克媲美杨振宁,并称呼她为“东方的居里夫人”、“物理学第一夫人”。
虽然袁家骝身在美国,大部分身心都专注于物理学的前沿研究,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。
1956年,在日内瓦的物理学家讨论会上,袁家骝见到了来自新中国的物理学家张文裕、王承书夫妇俩。从他们的口中,袁家骝听说了他的祖国正在繁荣发展,百废俱兴。同胞们也已经脱离了战争的苦难。
袁家骝非常高兴,开始积极筹划回国交流的事宜。然而,由于各种原因,袁家骝先生的回国之旅始终未能成行,直到16年后的1972年,他才应邀回到中国交流访问。
恩来同志对袁家骝夫妇来华交流非常地高兴,他亲自接见了夫妇俩。席间,恩来同志亲切地说到:
“袁家不得了啊,你们家出了‘三个家’哩!”
见袁家骝先生略带困惑,恩来同志笑道:“你
祖父是政治家,你父亲是文学家,你是科学家
,
你们的后人里还有不少党员,这是一代比一代进步了嘛
!”
闻言,袁家骝先生也忍俊不禁,跟着笑了起来。
袁家骝先生非常关注中国物理学教育事业的发展。他不仅在国际的物理学会议上,发挥自己学界巨擘的身份,为同胞的年轻佼佼者争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。还动用自己的财力和影响力,为我国的高校和研究所捐赠了许多当时非常先进的研究设备,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物理学研究能力的进步。
譬如1972年,便是袁先生凭一己之力,劝说西欧原子能中心的负责人,将一部分研究放到了北京,并派专机将设备送到了北京的中国原子能所。
70年代后期开始,袁家骝夫妇俩便开始在中美两国两头跑。不断促进两国的物理学研究交流。
1997年,吴健雄女士逝世。2003年,91岁的袁家骝先生也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。
从1972年开始,袁家骝先生就像一颗坚定而耀眼的齿轮,啮合了中国、欧洲、美国等多国物理学界。
如果没有袁家骝先生,中国的物理学,尤其是高能物理的发展,高能对撞机的研制,可能要多走很多弯路……
发布于:天津市